数字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SAAS
垂直供应链重构:
供给不足,产业重构
对标、时间机器
垄断BUG
C端流量到顶,需要向B端自然延伸,我国产业亟待数字化升级,美国B端企业服务公司的优异表现,这几点共同构建了产业互联网的逻辑支持。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简单可概括为: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垂直行业供应链重构。
有的事情是对的,却未必适合创业项目做;腾讯、阿里这样巨头做的产业互联网,和VC值得投的产业互联网需要分层讨论。
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基建和应用型两个方面。
工业本身是一个场景极其复杂的大领域,国内工业的数字化基础相比发达国家依然较薄弱,大企业普遍介于工业 2.0 和工业 3.0 之间,但现实中大量的小微企业甚至还在用手工记账。
要想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升级,必须兼具对工业生产、行业 know-how 的深厚理解,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 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对于云这样承载底层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所有大公司都知道其重要性,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华为云、苏宁云,各自占据了各自行业优势,强推自己的云服务。
但偏重基础设施,需要强力长期烧钱,创业项目如果没有高门槛的核心技术,留给屌丝创业的机会很少,能生存下来已属不易。
应用型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实际场景的综合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偏重数字基础设施的具体应用,尤以企业间信息化连接的SaaS为表现形式。
而现实的情况,企业间的信息化连接程度非常之低。
实现数字化,推广SaaS服务,大企业的需求不标准,小企业不愿意付费。SaaS型创业公司的艰辛非尝试过的人所能理解。
解决这个现状,难点不在技术本身,而是缺乏对产业诉求的真正理解。
而巨头们切入SaaS通常是采取自建加投资的方式。通过SaaS强打企业间连接,获得产业中的场景连接,巨头们一点都不含糊。
对于企业服务产业的翘楚,增值税电子发票领域的头羊之一发票云SaaS独角兽百望股份,阿里和腾讯选择了合投。百望今年完成5.17亿元A轮融资,其中阿里3.17亿元、深圳朋灯2亿元(腾讯系)。
另一方面,阿里可以花费巨资烧钱,打造出号称700万企业在使用的“玎钉”;腾讯也在和多家B2B合作,通过腾讯“企点”打造自己的企业服务连接。
又如,近期腾讯重点投资的微盟、有赞。作为生态内的头部SaaS,微信非常需要微盟、有赞这样的开店“外挂”来丰富生态的多样性。
所有的产业互联网,最后都要落到产业场景中去。
企业间数字化升级,创业公司更多的可以考虑巨头们生态中的扮演某些角色、某些场景、某些功能。
资源整合型——能够从线上线下同步强化产业集中程度,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拥有产业中优质资源和产品的连接型产业互联网公司。
企业服务之外,结合行业和垂直产业的供应链升级重构,是前一代交易型B2B和现今B2B2C产业连接器在探索的重点方向。
这其中首要的涉及的是新零售。各行各业中,零售业是最贴近C端的,从C端延伸到B端,“新零售“是一个标杆模型。
“线上和线下流量的打通,供应链交付能力的升级改造,各类优势产业资源的获取能力。“
产业互联网项目无论从哪个点切入,向其他方向发展延伸,通过连接,实现基于数据对小B的数字化赋能,必至少据其二方可胜。
上述模型可以套用在所有的垂直领域产业互联网项目中。
“重模式”的交易型B2B,逐步向上深入到原产地做产地服务、向下扩展各类销售渠道,并在整条产业链路上,衍生出仓储、无车承运、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闭环。
x菜最新估值60亿美金,传闻其有计划收购某大型商超。线下的延伸为线上服务获得了更重的服务能力,更广更透的应用场景。
重模式这条路对创始人的融资能力有极高要求,烧钱发展的早期项目已经不太适合现在刚起步的产业互联网项目。
“轻模式”的产业互联网项目找到一个不亏钱的切入点,往往需要发现产业供给不足的某个巧妙的点。
为何投资人总喜欢找欧美日对标?
欧美模式发展、日本产业发展领先我国10-20年,依照“时间机器”理论,我国也大概率会把这样的路走一遍。
虽然实际上欧美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产业状态和我国差别很大,但去欧美、日本找到已充分发展,我们尚未充分发展的细分行业和细分领域来对标仍然是个相对合理的评估方式。
就像新零售都去对标costco,做生鲜的都在对标美国sysco。虽然对标的产业互联网项目往往做的是依据我国国情“说一套做一套”,谁占了这么个赛道,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赛道的对错与否核心还是看产业结构的演进,科技的应用阶段,社会整体的发展等等,部分资本对赛道的分析和投入,往往非常有远见。
例如高瓴资本分析未来人口结构和消费构成,重点投入宠物赛道,打造“重模式”的高瓴-瑞鹏连锁,通过收购和自建,实现规模超千店的全新宠物医疗“大舰队”。
但即便如此千店的规模仍然只占宠物医疗行业18000家的6%不到,行业仍很分散,行业仍有很多机会。
产业的供给不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行业发展慢,行业供给整体不足,另一种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升级型的需求供给不足。
行业整体供应不足的情况是有的,但这样的行业并不多见。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持续整体稳定增长,且政策支持发展的行业,大势对了,做的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把重构供应链的B2B想成一个可以高效赚钱的生意,归根结底,还是要这个生意是否比传统的效率更高,人均创利更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更低,对纵深的挖掘机会更多。
不少 B2B 电商平台,仍然在中间商之间进行交易撮合,且往往没有底层互联的数据做支撑,供应链难达到产业两端,缺乏纵深服务场景,发展艰难。
这是因为服务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它的最终价值。
例如餐厅供应链这个生意,也分很多层级。大的团膳,食堂,机关,酒店;小的外卖,餐厅,饭店,个人消费。
大的生意很赚钱,但是大G和大B,重度依赖关系的,风险通常较大。
这个业务的负责人换了,可能就没业务了。赚钱也是很赚钱,这种生意就比较传统,互联网都能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服务的纵深价值有限,大的客户天然已经被过度服务了。
小的这种,毛利低,需求杂,对供应链要求高,小店唯利是图。
小的生意原来不是很赚钱,或者服务单个客户的时候不是很赚钱。但是通过一些互联网的优化,批量化的服务,形成供应链的优化,甚至部分垄断,就很赚钱。
无论哪种形式的产业互联网,还是会遵循经济学逻辑,希望通过垄断的市场从而获得最大的垄断利益。
但这里有三个潜在的bug:
1,产业互联网究竟能不能实现行业相对垄断?;
2,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垄断,成本代价是多少?;
3,实际上有没有真正带来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
C端的消费会升级,会有不确定性,会有诱导消费,有冲动性消费,有感情满足型的消费。
从C端导向B端,从B端导向C端,小B究竟怎么定位,怎么服务,逻辑又是不一样的。
如果行业根本不存在相对垄断,行业会存在多家头部公司长期竞争,降本增效仍然是产业互联网的最重要价值。
所以归纳下来,有没有找到“高海刚”,就是这个产业互联网项目能不能快速做起来的核心原因。
什么是值得投的产业互联网项目?
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理论说的再多,终究不如自己验证来的更有说服力。有在投产业互联网早期项目的大佬们,欢迎加我(hardyfan129)聊。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