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了解的供应链的运作体系!
如上图,看到剔除包装材料,一支铅笔由六个“东西”组成,分别为铅笔芯、铅笔杆、笔杆的颜色涂料、笔杆上的刻字铝箔(bó)、橡皮、固定橡皮和笔杆的铝箍(gū)。
这些“东西”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它们的制造过程却及其漫长和复杂,我们逐一说明:
铅笔芯的主材是石墨,是以石墨与黏土按一定比例配好,经捏练机、三辊机调混后,通过压芯机挤压出一定规格尺寸的铅芯,经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最后油浸处理完成。
石墨的主要来源是石墨矿,需要开采,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山东、吉林。
铅笔板的主材是原木,将原木开解、截断,开方锯解成木块,经水热处理后通过切板机切成铅笔板,再经加热干燥和高温变性处理,使铅笔板达到软化易卷削的程度。而后用刨槽机将铅笔板刨削成需要的厚度,并有与铅芯直径相适应的芯槽,然后使用胶合剂将铅芯和铅笔板胶合起来,在夹紧状态下加热干燥后,经刨杆机加工制成白杆铅笔。
原木的来源只能是种树了。
涂料的主材是油漆,由成膜物质、次要成膜物质和辅助成膜物质三种基本物质组成。成膜物质:也称粘结剂,大部分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天然树脂(松香、大漆)、涂料(桐油、亚麻油、豆油、鱼油等)、合成树脂等混合配料,经过高温反应而成;次要成膜物质:包括各种颜料、体质颜料、防锈颜料;辅助成膜物质:包括各种助剂,溶剂。
那油漆的制作材料来源就太丰富了,比如鱼油,那肯定是要先养鱼(要想用鲨鱼油,那就要养鲨鱼,开个玩笑),再打捞,而后把鱼的脂肪收集起来制成鱼油。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有个疑问,所有的来源都必须要自己搞定吗?难道为了制造一支铅笔,要采矿、种树,还要养鱼?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以物换物的方式,从商朝开始有了统一的金属货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买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买鱼油,甚至直接买油漆;可以买个矿,也可以直接买铅笔芯。
剩下三个组件(铝箔、橡皮和铝箍)就不一一说明了,铅笔的案例想要阐述的是:
在制造的产业链里面,不是所有的原材料都能自己制造,一部分需要买,也就是“采购”。
从谁那里采购,谁就是供应商,我们就是他的客户。同样的道理,把我们的产品卖给别人,我们就成了供应商,别人也就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把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这一段联系叫做“供应链”,见下图。
供应链是指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在供应链运作之前,结合假设的A工厂的生产能力,我们先把铅笔的加工工艺确定一下。
如上图把铅笔分为铅笔杆(自制)和橡皮头(外购)两个部分。
那么铅笔的整个生产流程如下:
工序①:原木加工成木块
工序②:木块加工成铅笔板
工序③:铅笔板和铅芯加工成白杆铅笔
工序④:白杆铅笔加工成带装饰的铅笔杆
工序⑤:铅笔杆和橡皮头粘合成铅笔
此生产过程中,原木、铅芯、油漆和橡皮头是采购件,木块、铅笔板、白杆铅笔、铅笔杆是半成品,铅笔是成品。
OK,清晰生产工艺流程后,我们先把销售前端的流程捋一下如下图。
销售或者业务环节,把接到100万支铅笔的订单信息传递给到商务或市场部,整理好订单信息下单到A工厂的计划部。之后供应链环节的运作就开始了。
计划部接到订单后做两件事:
①、根据原木、铅芯、油漆和橡皮头四种采购件的库存和需求量确定采购量,这叫做物料需求计划,英文是MRP;
需求量如何确定呢?以橡皮头为例,假如当前库存有10万个,那么采购量就是100万-10万=90万么?不一定。影响需求量有两个因素,一是生产BOM;BOM是Bill of Material的英文缩写,翻译为物料清单,那么铅笔的BOM如下图:
对于橡皮头这个原材料,假定BOM用量是1:1的关系,1根铅笔用1个橡皮头,即橡皮头BOM用量=1个;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生产耗损,它理论上包含两个原因,其一是生产过程中种种原因造成的浪费;假定耗损率是1%,即做100根铅笔,要多用1个橡皮头,假设是因为员工粘合铅笔杆的时候没拿住不小心掉在地上坏掉了;其二是生产过程中种种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假定工序⑤橡皮头粘合的合格率是99%,即100根铅笔,会有1根铅笔因没粘合好的原因而判为不良,从而需要多用1个橡皮头,假设是因为粘歪了。
所以橡皮头的采购量该如何计算呢?
算式:100万/99%*(1+1%)-10万=92.02万。
解释为:要做100万根铅笔,除合格率,实际上要做101.01万根才能保证有100万根是合格的;做101.01万根铅笔,根据BOM,需要用101.01万橡皮头,但因为耗损率的关系,乘(1+耗损率),得出102.02万个;减去10万个库存,得出92.02万。
再举一个BOM不是1:1关系的例子,比如油漆,假设一根铅笔是通过悬空旋转的方式进行喷涂,那么一定有油漆会因为喷涂面积过大而浪费。正常一根铅笔的油漆BOM用量是1Kg,因为上面的原因,在工艺或者设备没改进之前,固定的BOM用量是1.1Kg,所以100万根铅笔,需要用110Kg的油漆,而采购量算法同上橡皮头。
②、第二件事就是把这100万根铅笔的生产任务传达给生产部,叫做PP。
流程图见下图。
采购部根据计划部的材料请购向原材料的供应商下采购单,如3-1文中所说,此时我们就是客户了。供应商发来的原材料,仓库先负责签收,质控部负责检验其是否符合采购标准,质量如何,合格后仓库负责入库。
生产部根据计划部的生产计划着手安排生产。但是生产部在生产前要保证人机料法环的齐套:
人:指人员/操作员工,由人力资源负责招聘,生产部负责培训;
机:指生产设备,由设备部负责保障正常运行;
料:指原材料,上文有提及不再赘述;
法:指生产操作/方法,由工艺部负责制定和指导;
环:指生产环境,即是现场环境是否符合各类标准,一般由体系负责监督管理。
流程见下图。
其实我在销售下单环节漏了一个流程,你发现了吗?
生产部在接到生产计划PP之后,在“人机料法环”齐套的情况下开始生产。产品生产完毕后,由质控部检测是否合格后进行入库或者返工处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进入仓库后,按照发货计划按部就班的安排发货。
如果客户在产品使用过程出现了问题,一定会反馈给售后环节。从而形成外部投诉回馈到质控部,进行一系列调查,并给与不同情况的答复,有必要会派出售后服务团队进行现场解决。当前的供应链管理运作体系如下图:
那么在销售下单环节漏掉了什么呢?
先举个生活上的例子:
我们给仓买打电话,问:“老板,你家有啤酒吗?”
老板回复的一般是什么呢?
“有,你要多少?”“要什么品牌的?”
“什么时候要?”“你要什么价位的?”
这其实就是供应商了解客户需求的一个过程,实则就是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时候要,预算是多少。那么老板在了解这几个答案后才能答复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客户当天就要A牌啤酒10箱,可是老板那里A牌只有5箱,B牌就有10箱,那么就要沟通能否换其他品牌,或者晚一天配送。
这在销售下单环节就是“订单评审”的流程。
销售环节接到客户的需求后,要召集设计、工艺、计划、采购、生产、质控,评审订单的可执行性。如下图,手机请横屏查看。
上图中在设计的环节增加了研发,而且与商务/市场增加一个“市场推广”流,是指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研发部门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先通过试制流程,验收后,就需要通过商务/市场进行产品的包装,宣传和推广。
综上,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运作体系就大致讲完了,有如下几点要做一下解释和说明:
①:每个公司对部门的命名可能不同,不用纠结于名称;
②:每个公司对部门的建立可能不同,比如把计划和采购放在一个部门,把仓库和计划放在一个部门,但是业务流是不变的,这个公司的体系管理有关;
③:这个体系内还有很多细小的流程,比如在质控环节就分了很多,例如QC(品质控制)、IQC(来料质量控制)、IPQC(产品制程质量控制)、FQC(成品质量控制)、QA(品质保全)等等,就没有做精细的讲述。
这一节到这里就结束了,想通过这节的讲解,让读者能够了解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体系,结合自己的工作部门和岗位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能够形成把下游部门作为客户的思维。
你,应该了解的制造业,从制造业的概念及行业分类,工业革命史,供应链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旨在让读者您在宏观的角度了解我们身在何处,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什么,我们未来会怎么干;再从微观的视角了解制造业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产品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希望对您的工作视野有所拓宽,感谢对本书的关注和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